- 發布人:qzjy
- 時間:2011-04-24
- 點擊:8512
- 來源:[db:來源]
泉州市盲聾啞學校
?? ?我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具有發生中強度以上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之一。同時,我校又是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在防震減災中存在許多特殊困難。長期以來,學校高度重視防震減災教育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福建省防震減災條例》和《地震安全性評估條例》,堅持“以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工作方針,把防震減災教育作為加強校園安全的重要工作來抓,并納入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對學生在地震災害中的自我防護與求生知識的普及,努力提高師生應對震災的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保障師生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2004年泉州市防震減災知識競賽中我校教師代表隊榮獲第二名的好成績,依托在我校建立的泉州市青少年防震減災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國地震局授予“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的殊榮。現將主要工作匯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1、職責明確:為了確保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深入持久地開展,更好的起到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中層干部和各班班主任為成員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領導小組,明確校長為第一責任人,分管安全副校長為主管,各處室緊密配合的工作責任機制,把防震減災教育作為校園安全的一項重要內容,并提供穩定的教育活動經費,全面開展防震減災的宣傳教育工作,落實各項應急措施和工作責任,確保應急聯動,發揮最大的應急合力。
2、師資隊伍:聘請泉州市地震局黃金鐘副研究員為校外輔導員,不定期舉辦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講座。各班主任作為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教育輔導員,每學期要求做到“五個一”即:召開一次防震減災主題班會,出版一期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板報,舉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練,參觀一次泉州市青少年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觀看一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影片,為我校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同時,2008年10月份我校聘請市地震局的黃金鐘副研究員對全體教師進行震前、震時、震后各時間段的防震減災和自救互救培訓,要求教師首先必須掌握應急自救互救要領,建立一支具有較高應變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師資隊伍。
3、學科滲透:學校教務處每學期的教學常規中明確要求各學科教師必須將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與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學校向各班提供地震科普教材、光盤、錄像帶、科普書籍、掛圖等教學資料,加強地震科普與學科知識的滲透,找準切入點,拓寬殘障學生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視野,保證學生對防震減災的認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在平常教學常規“六認真”檢查中加以考核,對于一些成功的的案例進行推廣。
二、加強基礎,豐富資源,突出特色,力求實效
1、校舍抗震性能好,應急避險場所廣闊
?根據閩安監[2008]152號文件精神,經查閱各幢辦公樓和教學樓建設時備案資料,我校校舍的抗震性能均達標準。其中主體辦公大樓、盲部教學樓、聾部教學樓、盲聾部食堂都按7.5度抗震設計施工,福華樓、基地宿舍和食堂是按8度抗震標準設計施工的,均達省、市有關文件要求的抗震等級。同時,在學校空曠地都設有專門的抗震避險場所,根據規定師生每人1平方米,全校約需400平方米應急避險場所,而學校的運動場可用面積就有5400平方米,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還有1200平方米的草坪、1400平方米的操場及軍體區,都作為應急避險的場所,并設置了明顯標識,能夠滿足學校和基地全體師生的應急避險要求。
2、豐富多彩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資源
(1)依托在我校建立的泉州市青少年防震減災教育基地內設有多功能展館約60平方米,館內有地震知識、自救互救常識宣傳畫廊約20米,有圖書畫冊專欄、震災應急知識電子觸摸屏和TY—1型地震儀等。該展館堅持每周一次30分鐘以上的多形式(知識授課、講座、參觀展館、觀看VCD知識競賽等)的防震減災教育活動,向全市中小學生開放,知識面廣,互動性強,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目前已有12萬人次學生接受防震減災科普教育。
(2)學校網站“泉州特教信息網”開設了地震科普專題欄目,創設了工作檔案、地震科普、案例解析、系列活動等分欄目,同時成功地與泉州地震科普之窗進行鏈接,師生們可以通過此鏈接閱覽到綜合知識、法律法規、監測預報、地震應急、地震問答、科普長廊等相關知識,信息豐富,為師生創設一個防震知識教育的平臺。
(3)在學校圖書館專門開辟了“地震科普角”,藏有多種防震減災科普讀物。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防震減災科普系列活動
我校是一所從學前到高中階段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又是全寄宿的聽障或視障兒童,因此,在進行緊急避險過程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殊性,科學合理地制定各項活動計劃、地震演練方案和應急預案,確保在遇險應急中將損失和災難降到最低程度。
1、立足校本,務求實效
(1)通過晨會、班會、校會、團隊會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學習了解《你應該了解的地震知識》等防震常識,并組織師生觀看地震科普動畫片《蟾童》,參觀學校地震展覽室。通過防震常識教育活動的開展,使學生了解地震是如何產生的,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危害。地震來臨時,我們怎樣做才能保護生命、盡量減少損失等知識,讓學生廣泛了解地震知識,增強防震自救意識。
(2)開設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第二課堂和課外興趣活動小組,利用電視、廣播、圖書、宣傳欄和互聯網等傳媒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競賽活動,進行地震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模擬演習。
(3)以學校為教學陣地,堅持地震知識的宣傳,利用墻報、專欄、講座、興趣小組活動等,宣傳普及防震減災知識。
(4)科學制定應急避險模擬演練方案和實踐,架構防震減災專用信息傳播和指揮平臺。針對學生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場所可能出現地震情況,組織學生如何緊急疏散。通過多次演練,使學生知道在各種情況、各種地點,應怎樣疏散,應該沿著哪條線路疏散,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5)對于全體教職工我們明確崗位職責,加強崗位練兵和各項應急技能培訓,努力提高人員的素質,確保在現有的人員和條件下,一旦震情出現,能夠快速正確地完成地震應急工作的各項任務。
(6)各班主任認真開展“五個一”活動,各科任老師扎實開展學科滲透,分解次生災害,使地震在盲聾學生心目中并不恐懼,形成一種常態的、有序的、科學的、人文的防震減災心態反應。
(7)深入開展地震后心理預防和恐慌心理的調整技能的培養,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的培訓。
2、延伸校外,帶動輻射
(1)學校充分發揮青少年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展館的優勢和作用,每年利用夏令營等舉辦防震減災知識競賽、小品表演、模擬演練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普及學員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2) 動員殘障學生及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利用節假日,向家人和社會宣傳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從而提高公眾的防震意識,共同建設安全家園,構建和諧社會。
長期以來,學校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各種途徑,讓每個學生了解掌握地球的地質結構,地震的孕育與發生,防震、抗震、自救、互救的科普知識。同時精心策劃科學的防震減災模擬演練和自救互救能力培養等教育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由于地震是種偶發性自然災害,要將損失和傷害降到最低,還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校園環境的布局、建筑物的抗震、人員應急反應能力等因素,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討,我校將繼續努力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將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引向深入。
?
二00九年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