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人:qzjy
- 時間:2011-11-04
- 點擊:3851
- 來源:[db:來源]
鄭東陽
通過本次對《“新課程改革”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一書的學習,我對新課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體會。
新課程的改革,它打破了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是師生的交流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和做人的品性。在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持立足實際,堅持“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和諧全面發展。要達到以上目標,本人認為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蹲下來欣賞自己的學生,讓教學活動真正成為互動的過程。傳統教育中的"師道尊嚴"之意,"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言,顯而易見地將教師地位擺到了極端的位置。多年來,教師已習慣把學生當著接受的機器,不斷的灌輸,填充。學生的任務就是記住教師所說的、所寫的。因為教師在學生心中就是權威的象征,并且老師也以這樣的身份自居。但現在教學是種互動的過程,如何讓學生“動”起來,老師們確實動了一番腦筋,可當學生真的“動”了起來以后,新的問題也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很多老師覺得回答不了學生的問題,感覺在學生面前失去了“權威”,最令人擔心的是考試怎么辦等等。本人認為,課改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甚至敢于向教師挑戰,這時就要求教師得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勇氣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與學生共同探討。一節課,無論怎么準備,都不會盡善盡美,課堂上會發生很多事先無法預知的情況,有時教學任務也沒有完成,這是很正常的,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就應當肯定,這就是課改成功的體現之一。
二、教學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是對課程改革的呼應。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受到壓抑等頑疾均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的醫治;教學實踐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張榮偉老師在《“新課程改革”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一書中提到:課改下,學生活了,課堂活了,教師的觀念轉變了。這就是課改的顯性成績。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于交往,它是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一傳統觀點的重大突破。新課程強調,教學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三、新課改要我們從理念上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觀,樹立教學活動的觀念,從教學目標設置上,注重學生的整體和個性,在教學內容范圍上,不局限教材和教師,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在方法上,注重學生接受性和探索性的結合,從評價方面,評價不在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和策略。學生是共同管理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這個觀點必須牢固地扎根于我們每一個教師的頭腦中,切實貫徹于課堂教學實踐中,這是形成學生主體的必要要求,因為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傳統的一些做法才會相應地改變,才不會像以往那樣強迫學生學習,使得大部分的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