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人:qzjy
- 時間:2011-11-07
- 點擊:4433
- 來源:[db:來源]
——學習《教育——為了人的幸福》有感
蔡景燦
?“今天你幸福嗎?”教育應該追求什么樣的幸福,能夠帶來什么樣的幸福,怎樣才能帶來幸福。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我們時常偏重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教育,而忽視了對其健全人格的養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學生每天在學校里要完成大量的功課,幾乎沒有業余時間做他們喜歡的事情。作為殘疾人,作為一個社會的若弱勢群體,他們覺得別人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因為他們每天都生活在這種關愛之中,不能從別人的關愛中感覺到幸福。
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追求中,在追求和實現人生的理想和目標的過程中,當理解和感受到自己所追求的這種理想或目標得到一定程度實現時,就會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這就是幸福感。幸福就是分享、幸福存在于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幸福是一種責任、幸福是自由自主的發展。
有幸福感的教師才能把幸福帶給學生。教師作為“傳遞文化,培育新人”的使者,他的幸福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教學活動,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為謀生而從事的勞動,它更是教師的生活本身,只有肯定自我,才能使教育成為一件讓人幸福的職業幸福又可以與他人分享。當教師的內部體驗外化為表情時,教師的幸福就變成了一種可被觀察的對象了,學生通過識別教師的表情,在自己內心激起同構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又要外化為學生的表情,教師通過學生表情的反饋強化了自己的幸福體驗,學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漸次強烈。2、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回顧當初老師指引他們的為人為學的道路,感到終身受益。這就是教師的勞動成果和幸福之所在,這樣的精神財富是永恒的,是物質財富難以比擬的。3自身的進步和專業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先進的教育科研的指導下,游刃有余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同時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點,才能充分體會教育教學的樂趣和幸福。
改革學校課程,為師生搭建通向幸福的橋梁。新課程進一步加強了課程的選擇性,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間,目前的自主合作學習比先前的填鴨式教學更能符合學生的需求。強調了課程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富有時代感,校本課程充分體現這種思想。目前的課改方向也是決定學生幸福的重要因素。1、促進自主學習,對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與好奇;并積極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任務完成后得到適當的反饋;看到了成功的機會;2、促進合作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3、促進探究學習。現行課程體系目標的不盡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因此,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要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次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縮短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近感,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引起興趣,使其熱愛學習、主動學習;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內在心理活動,獨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討,有助于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并使之從中獲得創造的樂趣和創造的幸福。再次,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只有當教師對教科書內容及時補充與刪減,依據學生的興趣、能力的需要加以講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教學內容與情感成分,學生的主動發展才可能成為現實,學生現時和未來的幸福才有實現的可能。同時,在評價中,如果只注重評價結果而忽視這種結果的原因,孤立的看待評價結果而不能動態的看待學生的發展,那么就可能導致評價者無視學生的發展,無視學生的發展潛能,就可能忽視每一個學生的成功。
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的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直接與周圍事物及現象進行對話,直接與教師進行對話。互動教學通過活動切實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學習,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最終會成為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的變革,是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最佳途徑。以愛為基礎,信任、理解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
要使學生得到幸福也需要政府、社會及家庭的支持,特別要注重家庭教育,充分發揮其社會化功能。社會教育對于孩子的整體素質發展的影響遠遠超過學校,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行為楷模。應該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權利,創造良好家庭環境家庭教育,鼓勵孩子學會生存,教育孩子學會做人,讓孩子在挫折和選擇中,培養幸福的品質,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找幸福的本能。
2010年8月30日